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机构动态

学习参考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学习参考》正式发布!



核心亮点速览


一、国家统筹布局:

构建六大制度框架,破解“四难”困境


2021年《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首次明确“调查监测、价值评价、经营开发、保护补偿、价值保障、推进机制” 六大制度框架,锚定“2025年初步建立、2035年全面建成”目标,系统性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问题。


三大核心机制


  • 价值核算:全国统一的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纳入政府决策和绩效考核,让“绿水青山”有了量化价值;


  • 市场化转化:发展生态农林业、文旅康养等生态产业,激活碳排放权、水权等权益交易,绿色信贷、碳汇金融工具持续创新;


  • 保护补偿:纵横结合的补偿体系—— 纵向强化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横向推进跨省流域协作(如长江、黄河干流补偿机制),实现“谁保护、谁受益”。


二、地方创新实践:

因地制宜,解锁“两山”转化路径


全国多地试点探索出特色模式,为生态价值变现提供鲜活样本。


  • 浙江丽水:创新“GEP贷”“生态贷”,让生态价值可质押、可融资;


  • 安徽黄山:构建“度量 - 抵押 - 交易 - 变现”全链条,推出全国首笔VEP收益权质押贷款;


  • 黑龙江大兴安岭:全国首个寒温带GEP核算标准,将冻土、冰雪生态价值纳入量化体系;


  • 上海崇明:打造“保护 - 增值 - 反哺” 模式,为超大城市生态功能区提供范本;


  • 陕西商洛:聚焦“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类产品,推动“一亩山万元钱”落地。


三、政策升级:

2025年关键突破,迈向全域协同


今年5月,国务院明确建立“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横向补偿机制,要求2027年建成长江、黄河干流统一补偿机制,2035年实现重点流域全覆盖并向森林、草原等多要素拓展。


补偿方式从“单一资金 转向“产业协作、共建园区、技术援助”等多元模式,中央财政对成效显著地区给予奖励,真正让保护者得实惠、受益者尽义务。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仅是中国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障,更向世界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能通过科学机制实现“双向奔赴”。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学习参考》是智地平台整理形成的又一重要参考学习材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政策议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我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核心制度创新,其政策体系经历了从地方试点到国家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构建。如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已从理论构想发展为制度化实践,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政策杠杆。通过科学核算、多元路径与精细化补偿的系统性改革,中国正构建全球规模最大的生态价值转化体系,不仅为国内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参考资料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策文件展开,系统梳理了相关政策体系、机制构建、实践探索等内容诠释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意义。在阅读学习中有任何问题,欢迎大家联系平台反馈和共同探讨。


智地平台是专业机构与人员的集聚地,一直致力于整合各方资源,努力为平台机构提供专业引导支持,推动平台和机构的共同发展。为了适应行业的新形势发展与机构的适应性调整,智地平台近两年发布了一系列专业参考解读,希望对机构的发展与提升有所帮助,更好地适应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后期平台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及各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对本参考资料适时进行更新补充,使之更加完善与实用。